疫情“新经济”
本文转载自-sun riches

不知不觉间,疫情已经超过两年了。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是艰难的两年,也是极度分化的两年。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旅游行业大批量裁员现象,经济一片萧条。
疫情期间,全球绝大部分人群收入减少,有1.6亿人陷入贫困。
但是,如果看全球十大富豪,他们的财富在过去两年翻了一番,从7千亿美元跃升至1.5万亿美元,是全球30亿最贫穷的人拥有财富总和的六倍。全球亿万富翁的总财富从2020年的8.6万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的13.8万亿美元,财富增值超过此前14年的总和,疫情期间平均每26小时就有一名亿万富翁诞生。


现实就是如此,魔幻疫情肆虐全球放水的背后,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个人如此,企业同样如此。有的企业在疫情之下破产倒闭,有的企业却逆市暴赚,比如国内出境游这个行业可以说几乎是完全消失了,毕竟国外一个接一个的放开,普通人连往返的机票都买不到,即便能够往返,也是四周以上的隔离政策,这种环境下,几乎没有人敢于选择出境游其次是境内旅游,营收减少百分之八十二,中小企业基本倒闭,只有一些大公司还在苦苦支撑。
然后是机场航空业收入减少百分之五十,而航空又是重成本行业,三大航空公司年亏百亿,成为疫情影响下亏损最多的行业之一。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行业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行业,比如投资行业疫情前,华金资本和九鼎投资的营收还能达到十六亿,这两年直接不到一亿,营收降幅比旅游行业还大。
要知道投资资金对宏观经济是最敏感的,如果连他们都不赚钱,那就说明当前市场的投资机会少得可怜,基本没什么行业有持续性的机会。
另外一个是葡萄酒的销量大幅度下滑,可另一边白酒的销量还在上涨,啤酒行业的收入也没什么变化。
目前猜测背后的原因是:葡萄酒消费原本就是从高端市场起步,人们也通常将葡萄酒消费与西餐、高档聚会、咖啡馆、酒吧等相联系,但是疫情使得这些消费场景越来越少。
同时葡萄酒相较于白酒的存储属性略差一些,更依赖即时性消费,这两个因素作用下,导致葡萄酒销量大幅下滑。
当然最主要的就是需求的消失,消费需求从下至上传达到每一个行业,所有线下实体经济都受到影响,比如连锁酒店、餐饮、公交、铁路、影视等等,不管是刚去消费还是娱乐消费,只要是需要线下去干的事情,需求都大幅度减弱。
亏钱的行业其实大家都知道,那哪些行业疫情之后赚得最狠?那毫无疑问最明显的就是疫情相关的医药、核酸检测、疫苗行业是最赚钱的。


就拿核酸检测来说,国内核酸检测的量可以说是大得离谱。
前两天中国卫健委刚公布数据,疫情发生以来,已经完成了大约115亿人次的检测。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不分男女老幼、城市农村,每一个中国人平均做过九次核酸检测,背后的利润可想而知。
在疫情初期,核酸检测的价格差不多是两百元,后来售价持续降低,目前一次核酸检测价格大约是二十八元。
而官方数据显示,检测试剂的成本差不多是6元一次,集采价格大概在十元左右。
有机构就做过测算,如果中国所有的一二线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那么每个月常态核酸的费用将可能达到一千四百三十六亿元,约合每年一点七二万亿。
但无论怎么算,光是核酸检测,至少就是千亿级别的大项目,其中的利润也是百亿起步,这让相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东方生物,2019年的时候营收仅3.6亿,去年收入超过百亿,净利润近五十亿,碾压A股百分之九十五的上市公司。
还有九安医疗,今年一季度营收就达到217亿,但季度净利润143亿,甚至比平安民生等这些银行赚的多。
而这家公司在疫情前全年营收也才七亿,疫情后一跃冲进中国最赚钱公司的行列。
在比如明德生物一季报营收增长百分之两百六十七点四亿,万福生物一季报增长百分之两百七十六点八七。当然,他们的股价早已暴涨过好几轮,现在更多的只是风险。
有人说,核酸检测、疫苗、中成药成了新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甚至有人认为进行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能为经济带来新的机会。
医疗等抗疫措施带来的新经济能够为经济带回0.3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量。可是我们很难认同这种奇谈怪论,的确,医疗行业可以治病,可以保护劳动力,避免经济损失。
核酸检测能避免人员生病,能够保护劳动力和治病的作用是一样的。
但是,核酸保护劳动力、避免经济损失的效用是有一个既定的天花板。
但常态核酸如此往复一年、五年甚至十年花费从1.72万亿能膨胀到17.2万亿,可他的实际效用却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会增加这个固定不变效用,就是普遍感染所导致的一次性经济损失。
所以这就决定了核酸行业的生产率是投入资金的倒数。

这就像有人从附近超市买了一袋盐坐出租车在高速上绕了十圈再回家,不管花费了四百元还是四千元车费,这些钱带来的效用也就等于十元快递上门的成本。
同样的出租车跑得越多,白花的车费越多,每一元车费的生产率就越低。
再是,核酸产生的GDP还会对其他医疗费乃至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
首先,我们得知道国内核酸检测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全国各地的核酸支出基本来自于三个渠道的,一个自然是医保基金,这个池子里的钱除统筹保障医疗外,平常都是拿出来投资的。
第二个是地方财政也会拿一部分出来,当然能拿出多少,就和各地的财政实力相关。
第三个是国家抗疫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直接下拨到地方专款专用。
这些钱又是哪来的呢?毫无疑问,这些钱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中一个来自于医保收缴,第二来自卖地收入,第三来自财政税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付款人自然还是全国的老百姓。


显然,核酸检测所产生的费用所耗费的资金会挤出病人的医疗费,这既包括那些久病的老人,也包括更多青壮年病人。
同时核酸还会挤占其他政府开支,这里面包括国防、教育、科研、基建等等,并影响他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核酸检测的大背景还包括家庭减收以及家庭减少消费后减少的GDP。
如果核酸都能成为新经济,那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国家有更多的病人,甚至有疫情都成了经济优势?
很明显,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医疗生物科技之所以可以成为GDP的增长点,是因为他们保护了社会劳动力,延长了可劳动时间,也能成为各国间的比较优势。
的确,就像前面说的,核酸也可以保护有效劳动力,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其他各个国家并不需要,他们可以把这笔钱投入其他更高效、更高投资乘数的产业。
所谓投资乘数即1元投资所能产生的收入,我们知道,投资到不同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同的。
更大的房子,更新的电子产品,可以年复一年的带来消费者的效用。由于没有效用上限,其行业技术的创新就能带来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整个核酸产业只要在运行,一样也会生产GDP,但那不过是把其他能带来更多效用、更高、投资乘数的行业挤出去了而已。


所以核酸产业只能算是一个成本,是经济体系中长期流血的伤口,维持时间越长,流出的血就会越多,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就越大。
有人说,这不就是凯恩斯主义嘛,扩大政府开支,没事找事干,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但凯恩斯经济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挖坑填土,它讲究政府开支的效率,这一点至关重要。正如我们一直担心,如今基建的边际效益递减一样,如果做核酸都能成为新经济,那不妨还能有更多。
比如从内蒙山西挖出煤之后,不用铁路汽运全部人力背到青藏高原,再拉回来,即可增加百万的岗位,又可增加上千亿的GDP,何乐而不为?
所以,撇开合算的必要性不谈,这个行业当然也能赚钱。但无论如何,核酸永远是经济中的一个成本,一个伤口,它不可能成为拉动国力增长的新经济,而当下其他的所谓“疫情产业”也同样如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is initi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