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里的问题,不比造光刻机容易-赵阿Q

说几句教育有关的话。

 

家长群的众生相,本就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若没有魄力,在职场上与Boss掀桌子,不建议在家长群里,同老师讲狠话,闹退群。

 

社会竞争压力,会以各种方式,传导进教育领域。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应试,素质,都无法避免。换句话说,残酷的“衡水模式”,折射出的是:泛河北地区优质就业岗位的相对稀缺。

 

家长群里的老师,有千般恶,部分家长的嘴脸,有万般丑。这些,不正是社会残酷竞争中,职场中的你,正在面对的吗?

 

教育系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一切妄想把它从时代大背景中割离开的努力,都是徒然的。

 

不要幻想给孩子一个绝对公平的学习成长环境,他们是家庭的一份子,也需要感受社会的残酷,感受人情冷暖,感受人弱被人欺。

 

因为,一些风雨,除非家长自己成长向前,否则,是无法替他们全时段遮挡的。你所有的呵护,通常只能把,他们的苦难延迟。

 

人在青少年,是极易感染的年纪,对苦难的感知与抵抗能力,比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要强一些。

 

相反,是我们家长,开始玻璃心了,开始对社会见怪不怪的现象,理想化了,情绪化了。

 

因此,作为一个职场中本就怂的咸鱼,我既不会在家长群里,拍出花一样的马屁,也不会去当出头鸟。我太知道,给孩子转学,对本不富裕的家庭意味着多大的成本。又或者,试图去与部分教育工作者讲你认为的道理,大概率只能换回了他(她)对你孩子的不管不顾。

 

良心的老师,不用你提醒,自然会干良心的事儿。垃圾老师,任各部门三令五申,也改变不了什么。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该领域平均薪酬决定的,其从业阶段的思想教育,欲治其无理、傲慢、自私,似隔靴搔趾痒。你既然担负不了昂贵私立名校的门槛,就要承受公立教育中,“托底与基础”二词的残酷内涵。

 

所以,缓解你在家长群里,面对着各种操蛋的事情,所产生的焦虑最佳之方法,是你努力提升你的社会中的地位,努力工作,多赚钱,当大官。抑或,疲惫的“996”后,花你不值钱的时间,多陪孩子学习,少刷抖音娱乐。

 

这样,问题才算部分实质解决。而不是,用将来需要处理的更大的困难,去覆盖眼前的小不爽。图一时,口舌之快,逞片刻,无能之能。

 

若是,你认为你在职场中有所突破的难度太大,那么就不妨放下可怜的自尊,做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捧哏,该批改作业批改作业,该受气受气,该配合配合。

 

假使真咽不下恶气,就去周边名小区转转,打听打听优质学区房房票门槛,清醒了,便释然了。

 

我有时想说,我们很多人,身体成年了,心理没有。我们一面焦虑于后代在竞争中的艰险,一面却在职场中浑水摸鱼,试图通过孤注于教育的投入,去引导子孙打破阶层的次元壁。

 

这是种病,也是少数行之有效的方法。

 

去巴结教育工作者,最不济陪陪笑脸,更及时回复钉钉消息,换得他(她)多关注几分你家孩子,正是教育投入的一部分。这个,与我们在职场中,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只为傲娇的领导,能正眼瞧上几眼咱,又有什么区别呢?

 

江苏退群的家长,给了更多落寞家长幸存者偏差之误导:以为可以用引起舆论关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可我们要知道,公共舆论资源是有限的,群众的关注时效也是有限的。单个家长的控诉,所引起的共鸣,大概率是局部的,区域的,非面上的,非可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即便得到有司关注,可问题的根源,在社会竞争的残酷程度,在教育系统之外

 

更加残酷的现实是,许多底层家长参与的“减负运动”,只换回了公立教育在校有效教育时间的缩短,最终,把问题抛向了市场经济——课外补习班。也即,扛着“减负”红旗的博弈,变成了公立教育部门卸胆子的契机,减轻负担的不是学生,而是衙门与衙役,讽刺吧。

 

教改几十年,反复在说一个道理:你无法靠掐自己的脖子自杀。

 

教育的焦虑,从来是底层自发的。社会优质就业资源与保障制度的阶段性缺陷,必然导致青少年,与家长一道通过各种途径,去竞争,去厮杀,去悬梁刺股,去凿壁借光,去孟母三迁。

 

这个社会,需要管住的,不是教育从业者的手,而是去治愈各位家长们,对社会竞争残酷性的创伤应激性精神障碍。靠什么?社会性就业改善,以及更佳的保障制度与能力,靠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

 

终非朝夕之功。

 

有朋友说了,我们做家长的,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健康快乐工作。

 

我说,以你的阶层,除非孩子是天才,否则,这就是悖论吧。为何呢?因为又回到了前面的逻辑——能健康快乐的工作岗位,太少了。

 

东亚社会,一个体面的、薪酬尚可的、具有一定职业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是妥妥的稀缺资源。若你的孩子天赋平平,要占住稀缺资源的坑,必然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努力。努力伴随着痛苦,故而,他(她)太难健康快乐的长大了。

 

还有人讲了,孩子普普通通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问题是,这社会,几个普通人,幸福着呢?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则很老的故事。说十数年前的北京城,教育系统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时间被大段压缩,条件平平的老街坊,无法担负子女的课外补助费用,就央求老师们,给自家孩子充充电。

但补课的风声,总是会在第一时间,被投诉到监管部门。然后,就是程序化的整改,打掉了免费给学生搞补习的公立据点。

后来,内部人士分析后发现,投诉电话的座机号段,集中在京城科研院所、高校、央企家属院一带。原来,好些凭借高考进京的高材生们,一面组织人力给院里子弟开小灶,一面通过制度设置,挖社会主义公立教育的墙角,只为了给他们本就天赋极高的子女,尽可能的扫清,顺利继承优质教育资源的障碍与竞争者。

 

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于是便有了黄冈密卷,有了毛毯厂的人潮,有了衡水的修罗场。

----本文转自公众号“赵阿Q”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is initi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