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也就是北京刚放开的时候,此前处于封闭状态的西单明珠广场欢天喜地地恢复营业。
本以为终于能开业回血了,可没想到短短几天后,12月12日西单明珠广场却又发出通知,表示将重新关闭大部分楼层,营业时间也大大缩短,俨然一副难以为继的样子。
至于再次关闭的原因,听着也确实让人觉得非常无奈。通知里提到:“我们本以为一下子就能恢复到正常的营业状态,但没想到西单地区的客流依然是寥寥无几,这两天全楼商家的平均到岗率不足20%,一线管理人员的到岗率也不足15%,全天进入商场的客流人数少之又少”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们并没有因为防控放开,而马上外出逛街消费。同时阳性的商家和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双重打击下,商场只能再次关闭以图自救。
说起来也是挺讽刺的,在严格风控的时候,人们都想方设法出门,商场却经常被迫关闭。
如今一下子放开了,商场终于可以开门,老百姓却不愿或无法出门,都呆在了家里。
现在全国各地的情况都有目共睹,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用一些侧面的例子作为参考。
就以《阿凡达2》为例,作为年度最受期待的大片之一,既有特效又有情怀,还刚好碰上全国各地放开的时期。理论上应该非常卖座,才对。
但事实是《阿凡达2》的首映当天,全国上座率仅有7.9%,场均人次11人。放在平时这绝对是个惨不忍睹的数据。
《阿凡达2》这种商业大片尚且沦落,至此,其他电影就更不用说了。
早在今年4月,媒体就报道过,有将近60%的影院受疫情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关门。电影行业的严冬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然,在这3年里,各行各业自救的剧本不断在上演,有的自救成功勉强苟活了下来,更多的却是被历史车轮碾压而过。
很多商家的门关着关着也就再也开不回来,西单明珠广场尚且能用一则通告,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更多的小城市、小县城的商家却很难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没人会关心一扇开了又关的店门背后是多少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普通人。
所以,如今看来政策已经放开,但是春天究竟什么时候会来呢?
12月17日在中美医学交流论坛上张文宏表示,新加坡的病死率在0.06%远低于流感,但新加坡从1月1日放开病例数死亡数上升,一直到4月15日才到低谷,期间有长达4个月左右的时间。
所以张文宏认为,此轮疫情我们要做好2~4个月的准备。
也就是说,虽然当下社会面的人流量大幅减少,很多消费领域的行业也正在面临寒冬,不论是餐饮旅游还是酒店住宿或是电影院,还有商业零售人都很少。
但参考亚洲邻国放开后的表现,在三到六个月后,整个社会生活就会慢慢回归常态,消费也会开始走稳回升。
内需消费的恢复,可能不用太过担心,再咬咬牙,也许就能看见最后的曙光。
但是在即将到来的全国疫情爆发期,还有几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警惕应对。
张文宏表示:接下来社区层面的基层医生将面临99%以上的新防疫压力,来避免患者大量冲击二级三级医院。而同时二级三级医院需要做好重症救治,才能将病死率降到最低。
同时,张文宏还表示:从上海的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已经出现显著的毒力降低趋势,但是对于脆弱人群的攻击性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于80岁以上的人群,他们也是主要的重症病人,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对老年人进行充分的保护。
我们知道,国内已经准备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
在这其中又有约1.4亿的农村老人,这些人离医疗系统远,信息相对闭塞,购买药品不方便,部分人的生活起居甚至无人照应。
可以说这些老人基本处在防护裸奔的状态,让人很难不忧心。要知道老年人群体通常体质更弱免疫力更差。,感染后煎熬感会更加强烈,再加上很多老人都有基础疾病,病情可能也会因此加重,眼下,老年人感染人数呈几何级增加。
若许多老人只能赤手空拳地面对病毒侵袭,这让本就脆弱的他们变得更加脆弱,灾害链也会旋即而至。
也正因部分老人身陷求医买药的两难处境,叠加街头、人流稀少、快递承压、延迟等情形,因此,很多人又将矛头对准了解封政策,把解除管控说成是制造出更多问题的祸首,认为是解封将他们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是解封让人们现在都出不了门。
显然,这完全是搞错了问题的根源。要知道问题不在解封,而是解封前的配套工作,仍有很多不到位之处。不能因为出现了感染高峰就否定解封,而且事实也摆在那。
对于国内的解封已经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疫情随着奥密克戎的升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靠严控已很难将它控制住,这就犹如汛情,当洪水涨的太快,水位高出警戒线时,靠物理手段围堵注定堵不住,只能是开闸泄洪那样才能避免堤坝溃塌。
抛开病毒扩散速度来看,人们的心理承受,公民的权利诉求以及经济恢复等需求,也都到了不得不优化防控的时候了。
不能因为解封带来的瞬时冲击就怪罪于解封这一动作。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支持解封就等于要回避解封后出现的问题。开闸泄洪很有必要,但同时也要设立警示、标志配备救生圈。
其实,我们对于政府的权责边界,就应该是要求其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指的是要避免手伸的过长,有所为则是说要尽到应尽的兜底保障责任,人们不需要全权包办,但却需要基础保障。
所以权力不能越位,也不能失职。
如果说解封体现的是有所不为,那解封后的应对就是有所为,也就是说要放开该放开的,保该保障的,这二者并不冲突,尤其优先保障的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群体。
不能让最脆弱的那批人处于保障洼地,更不能让他们处在无依之地。
就眼下看某些人诟病的其实不是解封,而是解封之前本该打好提前量,如今却给人们一种准备不够充分的既视感。
比如各地药物出现紧张,甚至有些养老院都未能提前备药,有些地方120近乎被打爆,致使有些老人情况危急,却根本打不进。
解封后的感染高峰本是可以提前预见的,而此前的严控早已给政府留足了缓冲期,但现在各地那些猝不及防的情形多少让人感觉,他们可能根本没考虑过这些问题。
既然短板已经浮现,那么有针对性的补短板就已经箭在弦上。
对于老人特别是乡村留守老人的缺医少药,那就等于在他们的用药与就医上进行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保障最弱势人群的用药就医资源,本质上也是要避免资源挤兑,把相对紧张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老人和基础病人群。
这是个多环嵌套的系统性工程,加强防疫科普、保障药物供给、完善分级诊疗、优化应急预案等一个都不能少。
从媒体报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一发烧就打120,就往医院跑,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的跟新冠恐慌有关,有的却是因为手头没药而跑去开药。
因此,很多地方还得将工作做实做细,特别是信息相对闭塞的乡镇,比如做好新冠科普以及应对指南的普及,引导无症状和轻症居家治疗。
比如从供给配送发力,努力保障防疫基本物资的供应,主动为特殊人群送上药物包。
当然,如今国内部分地方也在紧急补课,比如加快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减少重症几率。
北京还调整了急救中心阶梯模式,先分类筛选重症患者,再进行响应,多家医院也开设了线上新冠问诊项目,避免群众恐慌性的集中拨打120。
有的地方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发放健康礼包,加强对老年人的药物保障等等。
这几天,官方也做出部署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重点人群进行摸底,也是旨在增强资源配置的针对性。
只要提前做好这些工作,尽量补足短板多保护好一个人很可能就能多救下一个人。